化学信息则是动物间最为广泛的信息交流方式。此处的化学信息主要指生物化学信息,是同种或异种动物间利用向环境排放信息素(化学物质、气味)或借助于嗅觉器官从环境中接收信息进行交流的交流方式。这是由于绝大部分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的主嗅觉系统是犁鼻器系统,嗅觉器官非常发达,远超人类,能够接收到环境中丰富的气味信号,根据这些信号辨别物种、个体、性别和生殖社会等级等信息,判断猎物的位置信息及新鲜程度。比如狗狗在每一个角落洒几滴尿,或者动物们互相嗅闻对方的信息素分泌器官等,都属于化学信息交流。
那么人类是否可以通过与动物进行生物化学信息的交换,进而实现符合人类定义的交流呢?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印度、日本、美国等地都曾发现过“狼孩”的实证,这些“狼孩”大多能够与收养他们的动物群体进行沟通,甚至配合捕猎,这便是因为这些孩子从小与动物厮混在一起,双方都沾染了对方的生物化学信息,熟稔对方的行为方式,进而能够实现交流。
在奇幻电影《多力特的奇幻冒险》中,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多力特是一位每天和动物们生活在一起的动物医生,具有说各种动物语言的天赋,不愿与人类沟通。影片中不少设定过于“开脑洞”,比如多力特医生通过与竹节虫的沟通揭发反派的罪恶行径。要知道昆虫纲动物主要以信息素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方式远异于哺乳纲动物,截至目前科学界对于昆虫纲动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尚无明确的认知,更不用说实现人与昆虫的交流了。如果说人类与哺乳纲动物之间是隔着不同的星球,那人类与昆虫纲之间就是隔着不同的次元。
不过作为一部儿童向奇幻电影,苛求设定的严谨纯属吹毛求疵。有意思的是,多力特医生与动物进行交流的方式和“狼孩”们殊途同归,都是与动物们同吃同住,生活在一起,沾染上动物气味的人类才拥有了与动物沟通的“门票”,但代价就是是会略显怪异的体味。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还有大名鼎鼎的《丛林之书》和《人猿泰山》。
通过生物化学信息与动物们进行交流的方式虽然存在一定可行性,但还是太难为人了,毕竟我们与动物沟通的目的不是成为动物。那么能不能让动物掌握人类的语言,成为人类呢?
让动物掌握人类语言的最著名例子是训练鹦鹉说话。虽然很多鹦鹉都能生动标准的复述人类说的话,但是这种程度的说话只是对人类行为的模仿,并不是它们理解了人类语言的逻辑。那么是否可以训练动物的语言能力,让它们理解语言的逻辑进而掌握人类语言呢?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个针对“黑猩猩是否具备语言能力”的著名实验。心理学家温思罗普·凯洛格曾经尝试领养幼年黑猩猩,将它与自己刚出生的婴儿一起抚养,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和学习语言的机会。这头名字叫“维基”的黑猩猩自小和孩子们一起长大并接受了系统的语言训练,但进步非常缓慢。四年之后,仍然只会说“爸爸”、“妈妈”、“杯子”和“起来”。研究者们非常失望,但同时也证实了这点:尽管黑猩猩外貌与人类如此相似,但它不具备语言产生的生理条件(大脑语言功能区以及喉咙的构造与人类不尽相同)。
顺带一提,在这场实验中,由于黑猩猩比人类发育得更快,没多久它就开始调皮捣蛋,给海斯的孩子做了一个坏榜样。黑猩猩没有培养成人,人类婴儿却在行为上变成了黑猩猩。
看来,让动物学会人类的语言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我们可以翻译动物们的信息交流,“听”懂它们的语言吗?
研究人员表示,“经过这项研究,我们证明动物的声音可以被用来很好地洞察其情绪。我们还证明了一种算法可以用来解码和理解猪的情绪,这是在提高动物福利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也意味着,人们可以使用这种分析方法开发一种通用翻译器,应用于其他种类的哺乳动物,通过动物发出的声音来获得它们的信息表达。
也许,随着科技的不断迭代更新,我们真的能够有机会听懂动物们的语言,明白它们想表达的意思,到那时,自诩为“地球大家长”的人类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本文来自: 中国数字科技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