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里面对历史人物外貌的记载极其有限。特别是欧阳修主持下的《新唐书》,对行文简洁的要求到了极其苛刻的地步,简直是除了最基本的资料,恨不得全都删减。
而李白的长相,我们也无法在这两部所谓的唐代正史中找到确切记载。
其中与李白外貌有关的最有名的一句话,大概是贺知章初见李白的那句吹捧:“此天上谪仙人也。”
一听到这句话,我们心目中的李白,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不对,这个太嫩,没有胡须,古人不喜欢。
或者,是这样的。
事实上当然也不是。
在《新唐书》中,有一段关于李白出生的记载,“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长庚星即太白金星,所以他名白,李太白。
但世人是如何知道这一点?这当然是李白自己说的。古人初见面,第一要做的自然是互道名字出身,李白见了贺知章,当然也会给他讲讲太白金星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贺知章回一句“此天上谪仙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且,封建时代的文人,无论是互相贬损还是吹捧,都是非常厉害的。
比如说在开元二十二年,34岁的李白见到时任荆州长史韩朝宗,希望得到引荐的李白上去就一通马屁: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
这么擅长拍马的李白遇到已功成名就的大诗人贺知章,想必也没少送几顶高帽,投桃报李,贺知章回他一句:“此天上谪仙人也。”,当然也并不为过。
所以那样的句子,绝不是说李白的外形潇洒飘逸,就好象《三生三世》里昆仑虚里的那些仙人一样。
实际上李白的外形,当然远不比天上的仙人。《三生三世》的昆仑虚里,你见过一米六的神仙么?
是的,白发三千丈的李白,身高大概只有一米六。
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开篇的马屁结束之后,李白开始自荐,谈及出身与外貌,他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从这里看,对出身和身高,他是有几分自卑的。
唐代的一尺,约合现在的30厘米,七尺约合两米一。只是人们所谓的“七尺男儿”,用的是唐以前的标准。春秋战国开始,人们便习惯于用尺来展现人物的身高,“邹忌修八尺有余”,从周到两晋,尺的长度变化不大,约在23厘米到24厘米之间。邹忌的身高,大约在一米九左右,是个标准的高富帅,所以妻妾成群,都还竞相夸他漂亮。而“七尺”约在一米六二到一米六八之间,是那个时代男子的普通身高,所以后来,人们开始流行用“七尺”借指男人(如陆机的“昔为七尺躯”)。这和“丈夫”一词的来历比较近似,商代“尺”的长度,远低于后来的春秋战国,一尺接近于现在的十七厘米,所谓的丈夫,也就是大约一米七身高的男子。
这么看来,李白所谓“长不满七尺”,是足以让他有些自我介怀的,古人对度量衡表述,本身就不甚精准,明确说自己长不满七尺,那么实际身高很可能只在一米六左右。虽然农耕时代因为营养的问题,平均身高比现在低不少,但很明显,即便在当时,李白也是低于“七尺男儿”这一普通标准的。
其实在身高上,官方记录155的郭老师比李白相差并不是太多。
只是,李白对自己身高的不足并不避讳——“虽长不满七尺“,然后紧跟一句:”而心雄万夫……”
好吧,身高不够,气质来凑嘛。
但从留下来的文字看,李白的气质,和仙人也没什么关系。他自述的“心雄万夫……”也是指志向远大,气势夺人。(一米六,有着强大的气场和表达能力,写到这里,我倒是突然想到一个人来。)
其实我们也明白,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和身高当然没什么关系。而强大的气场和表达能力相比要重要得多。所以即便在信息那么不发达的唐代,李白也很快有了不少粉丝。而在那些粉丝当中,最著名的,是一个叫王屋山下的隐士,名叫魏颢的哥们儿。
与这个魏颢相比,什么虹桥一姐要弱爆了。为了一睹偶像风采,他千里追寻,只要听说李白在哪里,他便追到哪里。他从王屋山出发,一路追到浙江天台山,只可惜每次都是他刚到,就被告知李白已经离开。半年中,魏颢从北到南,又从南往北,期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
然后,魏颢写下了《李翰林集序》,所谓李白“杨贵妃研墨”等故事,也都来自于他的《李翰林集序》,至于真实性,其实也可想而知。
在《李翰林集序》中,见到自己的偶像,魏颢少不得来一番外貌描写:“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而束带,风流蕴藉!”
看来即便在粉丝面前,李白也不能算帅,目光炯炯有神,嘴巴张开的时候很大(哆指张口貌),就跟饿虎一样。这好像离帅还有着遥远的距离。而古人所谓的“风流”,是指文采风流,蕴藉更是形容人宽和内秀,和相貌关系不大。
无论如何,身高不高,五官比较特别的李白的长相和帅没有关系,单论气质也不算潇洒。但他的写诗的才华实在太惊艳,飘逸灵动,而且往往一气呵成,再加上出生时的传说,人们总喜欢将其与仙人联系到一起。
而且,对李白比较了解的同学大概也知道,李白约十八岁出山,二十四岁远游,从此之后每到一处,便拜谒当地有名的官员和文人。到三十岁初入长安之时,诗名已经开始广泛流传。但奇怪的是一直到他四十二岁那一年(天宝元年)之前,他一直都没什么机会。而就在天宝元年,他忽然受到了玄宗的接见,而且据说还是玄宗“降辇步迎”。
那一年里,到底发生什么事,遇到了什么人,让他的命运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拍尽马屁尚不得志的布衣,忽然就成了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翰林学士?
这一切,还得从一个女人说起。
---
"池塘之底"是上海市珠溪中学朱春华老师在学校开设的读书会和微信号,朱老师希望用这个项目鼓励在校的学生写周记、利用学校的休息时间观看TED演讲、推荐MOOC课程学习、针对各种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等。我们都有问题,或多,或少。但那并不能改变,我们原本都是掩藏在尘埃中的珠玉这一事实。我们虽然孤单,但仍可伸手相连。愿所有成长的困难与苦痛,最终都能烟消云散。
如果您对以上的故事感兴趣,或者觉得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那么请来信,我们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中间来。关注微信号“池塘之底”(chitangedu),或发送邮件到:chitangzhidi@126.com。
-END-
后台回复下列关键词查看文章合集
说话 | 舒适区 | 清单 | 自律 | Excel
情商 | 影单 | 书单 | 读书 | TED
持续增加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