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冷盆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蚕丝的主体,丝胶则是包裹在丝素外表的黏性物质。丝素不溶于水,丝胶易溶于水。而且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缫丝即是利用丝素和丝胶的这一差异,经煮茧、索绪、集绪等工序把蚕丝从煮茧锅中抽引出来。缫丝出来的丝绞经络丝、并丝和加捻工序,便可制成织造所用的经、纬丝线。

中国是最早利用蚕茧抽丝的国家。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从纤维来看,丝的投影宽度有三种规格,0.2毫米、0.3毫米和0.4毫米,且都为长丝,说明是用蚕茧进行多粒缫制而成,年代可追溯至距今5500年左右[1]。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丝织物,证明在距今5000多年以前,缫丝工艺已经出现。到商代,缫丝技术已经相当成熟[2]。水温是缫丝时非常重要的工艺参数,至迟在宋代,人们已经总结出了缫丝时煮茧温度的控制方法[3]。宋以后出现将煮茧与抽丝分开的“冷盆法”,这是相对于通常从煮茧锅中直接抽取茧丝的“热釜”而得名[4]。这种方法虽然速度较慢,但质量高,明以后成为缫丝技术的主流[5]。

目前所知最早的缫丝工具是带有“壬繭(茧)”铭文的商代青铜甗。甗是一种蒸器,下为三足,上呈锅形,中间有带孔的隔层,缫丝时正好可以将茧子挡在上面不至于沉到足袋。甗上安放木架,木架上可以同时抽两绪丝,然后将抽出的丝卷绕于丝籰上[6]。至迟在秦汉时期,手摇缫车已经开始推广[7]。宋代,脚踏缫车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那时的缫车与近代杭嘉湖地区保存的丝车已无大区别:有机架,用以支撑丝籰,籰靠一脚踏曲柄连杆机构带动,络绞机构使生丝的卷绕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摆动。

缫丝是丝绸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环节,它的出现是丝绸技术起源的关键。公元4世纪左右,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到日本。6世纪中叶又逐渐传到欧洲,此后,意、法等国才开始养蚕和缫丝[8]。(刘辉 撰)

参考文献 [1] 张松林,高汉玉:《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察与研究》,《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10-16页。 [2] 赵丰:《中国丝绸通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46页。

[3] 北宋秦观《蚕书》中记载,缫丝时“常令煮茧之鼎,汤如蟹眼”

[4] 王祯:《农书》卷二十《农器图谱十六》

[5] 赵丰:《中国丝绸通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342页。

[6] 赵丰:《中国丝绸通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46页。

[7] 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161页

[8] 《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84年,339页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86年世界杯_世界杯预选赛阿根廷 - fjyf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