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特征与趋势:格局调整与空间加密
相较于2016年,随着淘宝村数量的快速增长,空间分布的格局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全国层面“东中西”的梯度分布格局逐渐显现;东部地区“北中南”的集聚格局进一步强化;中部和东北地区成为增长的新亮点。
2015—2018年全国淘宝村和淘宝镇的分布情况
2.1 全国“东中西”梯度格局逐渐显现
通过省级行政单元的统计,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两年全国范围内淘宝村的“东中西”横向维度开始逐渐显现。2018年东部省份淘宝村总数之和占全国淘宝村的96.47%,中部和东北省份比例为3.09%,西部仅为0.44%,虽然东部地区仍占据绝对优势,但东中西的梯度格局已经浮现。从绝对数量上来看,2018年中部和东北地区共有淘宝村99个(其中东北地区有13个),西部地区分布有14个,分别为2014年同期的50倍和7倍。中部和东北省份近两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7年河南省淘宝村增速惊人,总数位居中部和东北省份之首。2018年,河南、江西、湖北、安徽4省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辽宁省继续保持东北地区领跑的地位。
2018年全国淘宝村各省分布统计排序(单位:个)
2.2 东部“北中南”3大集聚区格局强化
由于淘宝村“裂变式”增长模式的长期存在,新增淘宝村依然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使得东部地区尤其沿海6省的淘宝村总量保持绝对领先的地位,空间集聚强度持续增大。2018年东部省份淘宝村总数达到3 089个,占全国总量的96.87%。2016年沿海6省淘宝村新增量占全国比重的97.18%,2017年这一比例为94.25%,2018年为95.90%,超高的新增比例反映了东部地区强劲的“造血能力”。计算2016—2018年淘宝村、镇的平均最近邻比率,3年的结果均显示满足统计学显著性的要求,表明淘宝村和淘宝镇的分布持续具有较强的集聚特性,集聚度仍在持续强化。
2016—2018年全国淘宝村分布散点图
不断加密的集聚态势,使得东部地区淘宝村“北中南”3大聚集区的分布格局进一步得到强化。北部以鲁西南的菏泽市和苏北的徐州—宿迁交界地带最为活跃,是全国淘宝村增长最显著的板块;中部以长三角区域为核心地带,产业基础良好,区域整体发展稳健;南部聚集区中以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专业镇时期积累的制造业优势得到持续释放。3大集聚区内,淘宝村的空间分布密度不断提高,已形成淘宝村集群连绵发展的态势。
2.3 中部和东北地区成为增长新亮点
随着电商认知的不断深入和区域合作的不断开展,淘宝村在以河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无论在分布数量还是覆盖广度方面都得到显著提升。从新增淘宝村的分布情况来看,2017年河南全省新增淘宝村20个,2018年河南再增淘宝村16个。就整体密度而言,中部与东北地区虽与沿海6省存在较大差距,但发展态势良好的中密度岛状集群已经出现。
相较于制造业基础雄厚的沿海地区,中部、东北等省份的淘宝村主营产品更具地方特色,涉及农特产品、传统手工艺以及工业制品等多个领域。如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的绿松石手工艺制品、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郭店村的社火道具、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的牡丹花画、朝阳镇南石山村的唐三彩等,这些极具地方特性的手工业大多具有百年以上的传承,虽然难以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但对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繁荣地方经济、重塑乡村治理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消失区域与机制:东部地区率先演替
3.1 消失的淘宝村的空间分布
比照历年发布的淘宝村统计名录,筛查消失的淘宝村名单,可以看到近3年淘宝村出现明显的消失。2016年共消失了36个淘宝村。排除行政区变更的影响,2017年淘宝村消失总数逾百,形成迄今最大的一次消失潮。消失的淘宝村全部集中于沿海地区。2018年全国淘宝村消失现象趋于和缓,消失数量大幅减少,仅为14个。总体上,消失的淘宝村的空间分布与淘宝村的总体格局具有很高的重合度。
2015—2018年全国统计消失淘宝村分布情况(单位:个)
2015—2018年全国消失淘宝村分布散点图
3.2 淘宝村消失的多元机制
基于淘宝村复合系统构成要素的分析,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淘宝村消失的主要机制。
3.2.1 市场竞争:蓝海产品变为红海产品
无论线上销售还是线下贩卖,产品本身始终是最关键的因素。近年来消失的淘宝村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淘宝村高密度连片分布地区,主营产品也多集中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领域,这类淘宝村甚至占消失村落的4/5以上。将传统产业基础与电商平台相结合,从而形成价格相对低廉和性价比相对较高的产品,是这类淘宝村出现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以日常消费品为主营产品的传统市场主体纷纷转战电商,线上线下融合比例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从而大大地挤压了销售同类产品的早期淘宝村的生存空间。
3.2.2 电商平台:放水养鱼转向精细化管理
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规则和协议对市场主体有着深远的影响,规则与管理策略的变动常常会传导到淘宝村的发展上。作为新生的虚拟市场,淘宝平台在诞生之初,同样需要采用实体市场常用的“放水养鱼”策略。然而随着入驻商家的不断增多、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市场的交易规则和运营管理体系必须持续升级、完善,从粗放式服务转向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严肃市场规则,治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第二,深化、细化数据服务,协助商家提升运营技巧、改良客户体验,从而加速电商企业的洗牌,让更具有创新性、进取心的企业逐渐替代不能有效适应新的竞争机制的企业。
电商平台的多元竞争对于淘宝优势的稀释也是淘宝村消失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种消失是统计上的消失,或者说从淘宝村转变为电商村。随着微信、京东、苏宁、唯品会、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快速崛起,多平台经营策略日益受到青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淘宝平台的市场份额。
3.2.3 配套要素: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长期不足,难以留住创业者,更难以吸引人才,这是淘宝村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困境。乡村公共服务发展的长期滞后,使得淘宝村很大程度上只是承担生产、销售的基地,本身的生活服务功能则由于供需不匹配而逐渐转移、丧失,导致大量富裕村民基本选择去县城消费、在县城购房,将孩子送到县城乃至更大的城市读书。长期发展下去,乡村的生活服务功能只会进一步转移,最终导致家园感的彻底丧失。
3.2.4 行政区划:乡村撤并重构城乡关系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理顺区域空间治理体系、实现土地集约化使用、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成为近年来发展的新要求,乡村撤并成为空间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得以推行。村庄撤并必然带来村庄名称和归属信息的变化,反映在数据统计中,就会造成淘宝村“消失”的现象。与此同时,很多城市在设立新城、新区的过程中,会将部分邻近城镇的淘宝村纳入城市规划的建设范围,将“村”转变为“社区”,一定程度上也造成统计困难,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一方面,淘宝村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格局性调整,全国层面“东中西”梯度分布趋势逐渐显现,东部地区“北中南”集聚特征进一步强化,中部和东北地区成为近两年增长的新亮点。另一方面,虽然消失的淘宝村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呈现的特征和产生的机制值得关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完善的电商平台规则、长期滞后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发展以及村庄撤并等行政干预措施,不仅是导致淘宝村消失的主要原因,长远来看也是影响乡村振兴的核心机制。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很大,需要通盘考虑、多方统筹,科学实用的乡村规划尤为重要。同时,作为城乡治理手段之一的村庄撤并,一定程度上是必需的、必要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尊重村民的意愿谨慎判断。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9年第2期《增长下的消失:淘宝村空间分布格局与演进机制研究》,作者:傅哲宁、罗震东、乔艺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淘宝村、镇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化趋势研究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