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生老病死乃是人生的自然现象,临终者从气绝生亡到服孝期结束的过程,称之为“居丧期”。但在居丧期时却有很多的禁忌,其中最普遍的是:孝子孝孙在一段时间内不能理发,也不得参加别人的婚礼、寿宴。并且死者的子女后代必须脱掉冠履,披发跣足,换上素服”等。我们一同去看看这是为什么?
百日不剃发
民间解释:来源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人们认为在居丧期时,剪发对死者是做一种不尊敬的行为。其针对的是死者的所有子孙。通常都是100天内不剃发。但是在《孝经·开宗明义章》的原文中记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本意是指我们身体的毛发是父母给的,不敢让它们受到损伤,这是尽孝的开始。修行自身,推行道义,以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干出一番事业,让自己的名字被后人景仰。让别人知道这是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尊敬父母,是行孝尽孝的结束。总的来说,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是服务君主,最后成就自己忠孝两全。以原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应做出一番事业,这才是最好的尽孝方式。而习俗中的不剃发应该是起一个警示后人的作用。
不参加喜宴
在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其一人们认为居丧期的人去参加别人的喜宴会让人感到晦气。其二参加喜宴的人通常都是欢声笑语,对于居丧期的人来说,刚失去了最亲的人,如何能笑得出来?其三则是相克的思想,同样都是办事,因为对象却是一生一死。所以人们认为这不吉利,会带来不详。在山西、东北一带,均有“三年不赴宴”的说法。这里的年数,通常是根据居丧期来计算。
展开全文
在丧期不婚嫁
在丧不婚嫁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首先民间本就最为忌讳喜事与丧事相遇,认为对两方都不好。如果在丧事时进行婚嫁,不仅是对死者的不尊敬,而且给人一种很荒唐的感觉,其次则是类似上面的相克思想。当然,民间的冥婚例外。
在丧气不饮酒
通常是指百日内不饮酒,其中就包含有不吃荤、不划拳等。民间解释:其一孝子孝孙等本就处在一个伤心的状态,而酒精能会麻痹人神经,无限放大人的悲伤,可能会让人做出一些无可挽回的后果。其二是喝酒容易误事,并且死者也不希望看见这一幕,所以喝酒是同样是不尊重死者的行为。“在丧不吃荤”其实等同于不杀生,民间认为:人死后,生前杀的所有动物都会找自己,只有子孙后代在丧期不吃荤才能避免。但是山西一带,如果老人是在9月去世,则可以饮酒食肉,其它不变。
夫妻不同床
主要出现在广州一带,按照民间所说,如果居丧期夫妻同床,死者的尸体会发胀,并且棺材会破裂,不知具体缘由。但是很多地方却没有这样的规定,在小编看来,这可能是针对刚成亲的年轻男女,因为夫妻同床如果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事,不仅会让亲人丢脸,也会让死者蒙羞。
女子忌胭脂首饰
各地习俗都有所不同,但是在居丧期,都禁止女人涂抹胭脂水粉和穿金戴银。其一人们认为这不能体现子女的孝道,想来也是,这本是丧礼,亲朋好友来吊丧,而女子却还在穿着打扮。给人的感觉本就不好。其次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孝男孝女不着装打扮是让阴差误以为同样是命苦的人家户,这样就不会为难死者灵魂。所以居丧期孝男很多都是素服加草鞋。
总结:民间居丧期的时间大多都是三年,但是各地习俗不同。如不剃发、不赴宴、不入庙、夫妻不同床等,在民间很多地方都是百日。这些禁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同样存在,人们认为如果不严格遵守这些禁忌,可能会惹来灾祸和不吉。如果将很多习俗放在“礼”中,其实能更好的解释。
对于“居丧期的禁忌”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